念头。
蔡齐把政事堂搬了出来,让大家守规矩,没人敢把这话当耳旁风。
一直走到正房,只见大厅里面摆了各种展台,都是竹木精心制成。展台上摆了各色棉花制品,还有加工各个阶段的半成品,旁边都有小板,用楷写了详细的介绍。
郭谘看见,不由面露微笑。当年他任中牟主簿,徐平搞新农具,也是这样办了个这样的展览,让周围的大户员外都来看。那时候还特意找了秀秀这个小丫头解说,不知不觉间十年就过去了,也不知道那小丫头现在怎么样了。
进了大厅,徐平对蔡齐和李咨道:“相公,这里摆着的,就是棉花从地里采摘出来之后,一步一步,怎么成了布帛,又变成衣物。每个旁边都有小板,上面粗略的有说明。诸位可以随便看一看,有个大致的印象,只是不要出了这厅堂。有什么不解的可以记下来,到时候来问我。以一个时辰为限,到那时我再带着诸位,从头到尾一样一样地看,有不明白的,可以那个时候问我。”
按照徐平前世的流程,本来开始还有一个说明的,大家没有准备,徐平也就省掉了。先自由参观,再集体观摩,然后讲解,最后提问总结,这套流程徐平前世是做惯了的,不知参加了多少,自己都组织过好多次。
这个年代的人还是不习惯,应该是由徐平陪着几位重要人物,一路看一路说一路准备答疑解惑才是。不过蔡齐和李咨两人都得了吩咐要按照徐平的路子来,也没有异议。当下,蔡齐便就吩咐下去,让众人可以自由走动。
徐平终究也是前世的地位所限,没有什么机会接触高层。真正的大领导来参观视察,有几个是真正想仔细了解事情的?不过是一种资态而已。领导的时间多宝贵,哪里可能这样一步一步做下来,还不是要主人陪着走马观花看一圈,能问你两句,已经是关心实事的了。必要的时候,你还得陪着领导秘书把人家的总结写好了呢。
见识少有见识少的好处,徐平的这种前世招待小喽啰的做法,更加有利于做实际的事情。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,又有皇帝的支持,也不会有人挑理有异议。
蔡齐、李咨、晏殊和李淑四个人走在一起,范仲淹、王举正和郑向走在一起,其他的官员则看谁跟谁熟,分成一小拨一小拨,三三两两地在厅里边走边看。
徐平不好离开,就在厅堂的角落处,叫了吕松和孙七郎过来,问他们庄里准备的情况。棉花采收是劳动极为密集的作业,为了等着这些官员前来参观,庄里一直都等在那里,没有开始。现在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