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的待遇也分外优厚。以前这么重要的力量之所以放在蕃兵中,是因为朝廷不想花钱,蕃兵自备马匹器甲,也没有俸禄。现在粮食等物资算不上充足,钱是绝对不缺的,就没有必要了。有三局铺子的物资支撑,纸币的购买力并不低于铜钱,徐平给得起养兵的钱。蕃羌重财货,给钱一切都好,他们也不排斥这样。
至于其他蕃兵,则按照兵样,身高、体重、力量等进行挑选。实际上就是这个年代简单的体检,古今一脉相承,禁军早有成法,照着做就可以了。
拣剩下的蕃兵,因为他们来的熟户地区已经并帐为村,也不再保留蕃兵的番号,直接改为乡兵,由秦州地方州县掌握。有贼寇来则依靠寨堡防御,平时则正常务农,农闲的时候训练教阅,实际上就是这个年代的民兵,是宋朝内地正常的制度。
作战以野战机动的禁军部队为主,地方厢军配合,乡兵作为补充。整训完成后,禁军缺员则从厢军中拣选,厢军缺员则从乡兵中补入,乡兵缺则从民间壮丁中补。如果遇到战事,则禁军作战,厢军保障后勤安全或应付一些不重要的战斗任务,乡兵保家园。
这是本来禁军、厢军和乡兵划分的原意,只是后来禁军和厢军战力严重退化,使得乡兵的战力突显出来了,从而使改募兵为征兵的思潮兴起。军队的职业化、专业化是正常的发展规律,征兵制并不能挽救军队的危机,还是要对症下药才行。
在徐平前世,这种组织结构有一个名字,叫作“三结合”,曾经在各种战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制度是死的,只有把制度的潜力发挥出来,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看看天色还早,徐平对石延年和王途道:“左右无事,我们便一起到纳质院里,交待一番。那里的一些事务,也要看看安排得如何了。”
石延年知道徐平最近事务繁忙,见他还要抽空到纳质院去,不由好奇:“节帅,纳质院里关的左右不过是一些蕃落质子,多是熟户。要作乱的禹藏花麻所部并没有人在那里,怎么想起来要去看?你军务繁忙,若是没有其他的事,我带王途过去即可。”
徐平笑了笑,对石延年道:“纳质院里不只是关着质子,还有张载在那里搞井田制,有点意思。井田推向全国自然是不可能,但对营田务来说,合不合适又是两说,该去看看。”
井田制是不是周朝真正实行的制度,广不广泛,还要两说。真正把这制度提出来,上升到天下根本的高度,应该是始自孟子,所谓“仁政必自经界始”。
张载对井田制度非常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