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块大石上向前方看,奇怪地道:“咦,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小村子。”
有村子就有人家,就有吃有喝的,有地方睡觉,听见林业的话,都纷纷冲过来,只有彭三郎拉了陶连清站在不远处。
陶清连也是无奈,其实自己是汀州人,彭三郎则是南剑州人,两家还隔着一百多里路呢,却被陶清连赖上了两人是老乡,什么事都拉着自己。
押队是干什么的?虽说是这队里的第二号人物,可人人都躲着,好像跟他走得近了小命随时有危险。陶清连也是苦,又没法说。
山脚下是一处小村子,东一处西一处只有五六户人家,顺着山下的小溪边开了一些稻田,只有二三十亩的样子。此时水稻正开花吐穗,可下面田里种的太稀了,与蔗糖务的水田十里稻花香比起来尤其显得寒酸。
孙七郎挤到前面,看了看村子,摇着头道:“现在太阳西斜,已经不像中午那么酷热了,这村里却一个人也不见,这些蛮人也太懒散了些。”
林业叹了口气:“只怕不是他们懒散,而是没有人能出来下地了,我们下去看看。大家小心些,听我的号令,小心村里有广源州的人。”
沿着小山上的密林下来,走到稻田边,田头的水沟里还有水在流着。最近几天都没有雨,这个季节水稻又缺不了水,种地的都想方设法浇地。
小心地绕过稻田,见缓缓流淌的小溪上竟然用石头搭了一个非常粗糙的小水坝,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多看了几眼。
以前蛮人种地,都是刀耕火种,不耕不耘,不灌不溉,完完全全地靠天吃饭。随着蔗糖务扩大,各种水利设施的兴建,山里人的观念也慢慢在变化,学会了灌田插秧,学会了耕耘,学会了灌溉,整个地方都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。
这样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子,也能建水坝,开灌溉水沟,在这大山深处已经很不容易了,小队人员的心里都对这小村子多了几分好感。
林业黑着脸,当先走在前面,小心翼翼地走向竹林掩映处的村口。
彭三郎脸上没什么表情,握着钢刀走在最后。只是走过稻田,他也不由自主地看看沿着溪流伸展的稻田,甚至还抬头看了看村子后的半山腰,那里山林被清出了一大片,种上了从蔗糖务传来的玉米。
穿过清翠的竹林,就见到了第一户人家。
这是一排三间茅草屋,前面用篱笆围了一个小小的院子,院子里还种了一点蔬菜,墙边栽了几棵桃杏。
一户收拾得干净净的山里人家,从里